说到会计,大家一定很熟悉,每个公司都少不了。说起来会计还是“舶来品”,会计在英语里的词汇是Accounting,原始含义有报告和说明的意思,延伸理解就是对公司的经营状况以货币计量,用数字来报告和说明。
为什么在汉语里翻译成会计呢?因为这个词汇在中国也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了,在汉语里的含义可以拆开来解释,“计”有记录和计量的两层意思,而“会”则是只一年的汇总盘算,从字面看合在一起的“会计”就是汇总盘算一年记录下来的内容。
中国古代最早在西周时期设立“司会”一职稽查考核收入支出及吏治情况,而孔老夫子最早提到了会计的原则:“会计当而已矣”,意思是会计要平衡、真实、准确。后来代代相传的有账房先生,类似现在公司里财务部的职能。从字面意思我们就不难看出,不管是西方的会计学还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会计,它始终都围绕“用数字来计量和报告”这一核心职能,数字是会计最重要的工具。
当然,中国古代账房先生记账和算账的方式和现在会计是不一样的,借用西方会计法里的概念,可以理解为“收付实现制”和“权责发生制”的区别。在《人人都要有会计思维》一书中,作者安本隆晴正是借用与这两个概念息息相关的“现金流量结构”和“损益结构”来解释会计思维。
什么是“损益结构”?简单说就是公司赚钱的逻辑:
收入-成本=利润。
什么是“现金流结构”?“现金流结构”就是企业的现金状况:
现金流入-现金流出=现金余额。
什么是会计思维?
会计思维不仅仅是脑海中有数字,而是要用数字来思考问题,要时刻都在脑海里记着“损益结构”和“现金流结构”。在思考经营成果时,在做出经营决策时,要时刻借助会计数字来衡量是不是创造了利润,是不是可以带来正向的现金流入。
财务工作中月末结账是与业务部门关系密切的一项活动。
有些公司的情形可能是这样:月末25号开始结账,要到下月初5号还才能关账,一个月中三分之一的时间财务在做月结,等到出来管理分析要用的数据,可能已经是15号。
如此低效的月结操作,对业务和企业管理的影响无疑是负面的。但是,财务月结整体效率,并不完全是财务部决定的,还受业务效率影响,比如那些需要双方参与的盘点工作,需要双方核对确认的数据。
怎样改善这种低效状态?
最简单的方式是先给月结定一个明确的完成时间点,基于完成时间反推每一项前置任务必须完成的时间 ,一项一项把所有任务罗列出来,也就有了能按时完成的方案。
比如财务月结的常见步骤是:库存扎帐—盘点—归集费用—成本核算—总账结账—报表,如果要求2号完成月结,而出报表至少要1天的话,那么1号就必须完成总账结账,或者将编制报表的时间压缩为半天,以此类推得到其他节点的最少耗时和最晚完成时间。
这其实也是预算管理在企业实施的原理,先定全年利润目标,为了实现这个利润目标,敲定营收需要有怎样的增长,然后分解到每个业务部门、每个员工的业绩是多少,对应需要有多少市场投入,最后将全年目标再拆解到每个月,甚至是每一周,与目标同时确定的,还有保证目标实现的行动方案和资源投入。执行过程中,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的对比,又是用来衡量目标和行动方案是否需要合理、是否需要调整的重要方式。而这一套完整体系的背后,是会计数字作为骨架在支撑。
那接下来我们说第二个关键点:如何用数字思考,使企业能赚到钱。
成本削减≠利润增加
公司要赚钱,就必须要关注公司的损益结构:利润=收入-成本。
说到提高利润,理所当然地认为削减成本就可以增加利润,然而事实远远没有这么简单,日本麦当劳控股公司社长原田永幸曾在他的书中说:削减成本是花更多的钱剔除更赚钱的企划方案,经营越是险峻时,就越讨论花更多的钱去投资,若不如此,以后就不可能复合了。
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就是:提高利润一定是考虑用新的方式来提高营业收入,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“所有成本削减30%”,这样只会让一些必须要支出的成本也被削减了,从而更加难以赚到利润。
所以说,企业经营中最重要的是要创造出可以不断创造企业价值的循环。
在整个循环中,财务价值提升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环节,要做到这一点,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针对企业现有的损益结构进行重构。
优衣库是典型的服装零售公司,在全球有几千家门店。它对门店的管理,是先看门店的损益结构,判断是否有利润。在此基础上,再精细到按门店每平米面积计算损益结构,按照员工计算损益结构,按照品类计算损益结构。借助这些更精细的数据,优衣库可以在多个门店之间进行横向比较,从中挖掘出利润增长的潜力,包括:按照最经济的方式配置单位空间员工人数;及时对积压库存开展促销活动;将周转慢的店铺的货调换到周转最快的门店去销售。
财务数字是企业经营状况最直接真实的反映,而损益结构又是所有财务数字中最直观的、最容易理解的呈现方式,借助对损益数据的分析,是为了了解现状、发现问题,成为下一步行动判断的依据。
接下来我们看第三个关键点,如何借助关键数字,提升企业管理水平。
在损益结构中,利润=收入-成本,收入大于成本就有利润,看起来似乎很简单,但是公司经营不是简单的花100块钱买进去120块钱卖出去就能赚。
按照成本的属性不同,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。
简单说变动成本就是会随销售额变化而变化的成本,比如采购价是100,卖1个,成本是100,卖10个成本是1000,那么这个采购成本就是变动成本。
相应地,不随销售额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就是固定成本,比如公司招了5个人,这1年5个人的工资是确定,那工资就是固定成本 ;公司租了一间办公室,1年的房租是5万,那房租也是固定成本。
所以,卖120块钱并不一定赚钱,因为还要把固定成本加进去。同时,我们很快发现,卖得越多,单位产品承担的固定成本就减少了。于是,我们把损益结构组合起来,可以计算出一个利润正好等于0时的销售值,这个值就是盈亏平衡点,公司只有销售额始终运行在盈亏平衡点的上方,而能保证盈利,这个值也就成为了公司管理者的底线。
初创企业最先面临的难题是实现盈亏平衡确保先盈利,然而初创企业往往前期投入多,固定成本高,需要更多的营业额来分摊,意味着更大的市场压力。要降低盈亏平衡点,有这样一些方法:
1、降低固定成本。 房屋、设备往往是固定成本中比较重要的一项,在公司成立初期,先选择租赁办公楼而不是直接购买,挑选简易的办公环境,远程城市繁华地段的办公场所,都可以降低固定费用;在不影响使用效果的前提下 ,购买旧设备也是降低固定费用的手段。
2、将固定成本“变动化”。 比如员工工资一般都会视为固定成本,那如果调整工资结构,一部分固定工资,一部分按照业绩提成,这样,原来全部是固定成本的工资,就有一部分变成了变动成本。
3、给产品附加价值或提供增值服务,让销售者能接受更高的价格。有很多包装精美的礼品,包装盒的成本并不高,但经过包装,售价却能提高很多,通过这种方式,给销售者更多选择,同时也带来收入的增长。
4、增加销量。最典型的案例是麦当劳咖啡第二杯半价。麦当劳管理者认为当顾客进店,购买了第一杯咖啡,那么就已经承担了对应的固定成本,这时再购买第二杯,只要售价能大于变动成本就是盈利的。精确计算后得出的结论,大大刺激了销量增长。
管理是很抽象的概念,而会计是将抽象的东西具体话的过程,其中数字发挥着功不可没的作用,而数字背后却是会计思维在支撑。
不管是用数字衡量目标达成情况,还是用数字分析流程中冗余的步骤,找出改善企业运行效率的方法,或者用数字发现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,辅助管理者做出选择,这些数字,都是因为融入到损益结构和现金流结构中,而有了更丰富的会计内涵。